《打边炉》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具专业影响力的艺术媒体之一。《打边炉》一直在生产非常有诚意的文本,做有思考沉淀的知识生产。在设计上,主要是从功能和实用的角度考虑如何保证使用者在空间里的专注性,帮助文字工作者安静地生产内容。空间中的所有东西尽可能做到隐晦,视觉上不过分引起使用者的注意,通过对材料、构造等细节的拿捏,建构空间的质感。
给一点光-入口空间
入口以四块1.4*2米金属材料完整拼接而成,相邻墙面上开了一条窄窄的、不开启的玻璃窗。室内光线透过窗缝,在金属面上留下了一道长长的漫反射线,再次指向窗外。室内和室外、私密和公共的交界处,因为一条窗缝加入一点点戏剧化的因素,缓和了金属墙面冰冷的、拒绝的气息,也将“望向窗外”的空间主题延伸至走廊和办公区正面朝南的窗景。
望向“窗外”— 编辑办公区
《打边炉》窗外大树繁茂,自然形成了一个阳光明媚、满眼绿意的南方式意向。这面窗的景观和光线是整个办公空间最大的优势。因此,“望向窗外”的想法一直贯穿于设计和实施落地的过程之中。
一进门,刻意拉长的桌子水平指向窗外。桌面延伸进办公区域以后转化为吧台,进入一个可以让人驻足停留、交谈的场景。吧台的大桌面无形间消解了长条走廊的压迫感,以及走廊直插入办公开间中的冲突感。靠窗的区域设置了条形台面,进一步连接室内空间和窗外的绿意。
“内向”的塔—档案室
档案室处在整个办公空间的心脏位置,它既是一个独立的功能性空间,又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精神空间,带着很强的身份标识。用木棍和木板搭起来的书架,像一层层的屋檐,由外向内翻转,变成一个内向的塔,在安静且克制的整体空间设计中,制造一个给人惊喜和意外的角落。
传统的木构通常会通过复杂的榫卯,隐藏支撑和连接系统的节点,让木头的走势保持一致,在外观上几乎看不到所有结构的交接点。《打边炉》的书架采用的却是“显而易见”的结构方式,外露节点在凸显了木材特有的建构美感,传达出让人特别放心的气息,结构清楚干脆。书架的制作工序简单,安装便捷。
沿着空间轴线的走动中,金属、木头、漆面、亚克力等不同材料带出的光线调和,慢慢堆叠出空间的血肉层次和节奏感。地板采用暖色木质地面,编辑办公区域凸显层高及开阔性,磁性漆面兼具书写和文件展示功能。
照明上,办公区的灯路全部以漫反射的形式设计制作,弱化环境光对人的挤压,灯光柔和温馨,避免长期工作中光线对眼睛的直接刺激。空间的松弛,代表着《打边炉》未来拓展的可能性。